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青少年問我說:為什麼生活有這麼多痛苦?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評價我?

  青少年問我說:為什麼生活有這麼多痛苦?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評價我?

   我在課堂上聽到許多學生的痛苦是上課與成績時,我很訝異也很不能接住他們的痛苦,縱使我很認真的表露出同情或是同理意味,對我而言,成績他們看得很重要,專業知識看得很重要,我以前也這樣認為好像家族親戚或是家人的面前我就一定要說出個很專業的答案或是內容,甚至是絞盡腦汁想要在家族各種場合試算自己能否運用我所學到的社工專業來幫忙,展現我大學四年或是考上碩班所學與領悟,因此總覺得賣弄專業知識很重要,說出別人不懂的詞彙就是專業,但親戚們根本不會理你,什麼專業、什麼價值,他們只會從自己本位角度去看待事情,也習慣這樣看事情,因此也會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邏輯與生存真理,這不是我們能輕易改變與說服的,甚至是你想要改變他時,反而會受到對方因為你試圖拉他離開他的舒適圈而與你開戰,所以我自己清楚我自己該做什麼該在乎什麼,至於太多餘的聲音與雜音,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太過顧慮那些,總覺得好像自己不再是自己,因此我開始專注在自己的事物上,我樂於觀察與思考,多傾聽他人,重要的是傾聽自己,但這樣的傾聽過程壓抑嗎?不,我現在居然覺得不會,反倒讓自己靜下來看到更多,有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有一種原來如此以及這世道本來就是如此的感受。

  最近閱讀了汪淑媛老師的書『好好存在』中,我很喜歡在學運那篇寫到:「不要因為自己的勇敢而合理化對他人的壓迫,別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理或是正義的化身,因為以愛或正義為名的暴力不會手軟,他們因為看不見自己內在的私心與黑暗而更加殘暴,多麼精準與真實的描寫呀!




   我覺得正因為瞭解黑暗,才能夠成為一名黑暗騎士,我原本內心也是充滿黑暗與暴力,而藉由許多電影作品來印證自我身內心的黑暗與掙扎,常常在想我好像也有成為壞人的本質,但也有成為好人英雄的能力,原本的我欣賞著電影每個角色的故事與善惡,但我不喜歡把自己在絕對的善那邊,正如永井豪的惡魔人作品(不推薦未成年與心理不衛生的時候看,會讓你整個人都不好了起來)裡面呼應的,究竟人們比較像惡魔還是惡魔們比較像惡魔?Netflix短短幾集的影集動畫,卻詮釋了我心中的感受,我不認為自己能像主角一樣是位能為他人哭泣的人,但我可以成為另一個願意看見自身黑暗,並且接納黑暗的人,我總狂妄大膽的說著自己喜歡暢遊他人故事,但我也只是挑我感興趣的角色去體會,有一位同學說著他爺爺的事情,我卻一直想把自己放在那爺爺位置,究竟我到底是痛苦的猶如孟克吶喊般被鎖在失智的軀殼而喊不出聲?還是真的有如空白影帶般被洗去許多資料?又會想起自己在當助教時的痛苦與壓迫學弟妹過程,BUT!有時候就是要經歷過才能知道,啊!原來是這樣的感覺呀!原來是這種的口感呀!原來這麼痛呀。

   好多事情都是遇到了才知道累,才知道要害怕,正如克蘇魯神話的創作者洛夫克拉夫特所說的:「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有時候人們會在自己不清楚的狀況下,形成排斥或是攻擊行為,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不懂,因為害怕與恐懼,我一直覺得人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只能夠承認自己的渺小,然後試圖在中間找到換氣的時機與空間,這也使我一直掉入以前大學回憶,是不是我也時常讓人摸不著邊,時常不讓人知道我在想什麼,還記得有位女同學對我說過,她覺得我很恐怖,感覺城府很深很深,外表看起來文質彬彬,內心裡面深不見底,漆黑到讓人噁心。
   我其實很在乎也很受傷,我覺得我很真誠的與她互動,但卻被認為我又有隱藏更深的意涵,一位老朋友曾跟我說過,他不覺得我很黑暗或心機,而是因為我很愛保持神秘,我不願意讓他人知道我在想什麼,其實我很缺聽眾,因此我朋友少,但每個都是懂我黑暗的知音,而不懂的,始終會將我當成滅世的大魔王般,視消滅我這不確定因素為己任,因此造就我一堆敵人。我想我也羨慕許多有如小白兔般的人,可以雪白可愛,然後受人喜愛,因為不用擔心不用害怕,而跟我相處我的深思熟慮反而是一種不安因素,讓人覺得可怕與被算計,確實,我在算計各種事情與事物,心中會衡量各種優先順序,當我跟人坦承我是這樣思考的,都會人批評我是很功利主義的人,都要計算是否值得,但我就是這樣呀,我連我自己都算計,我會評估自己的能力與惰性,讓自己不得以該怎什麼事情,讓自己不得不抉擇,有時候我跟朋友出去時,我會思考可能發生的問題或是危險,而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放在口袋中,當我自己心安的錦囊妙計,我會算計是否安全,是否會造成傷害,但這樣對於某些人而言,我很無趣也很心機,讓人無法輕鬆相處與抒發享樂,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擅長享樂放鬆的人,正如我的夢境都是惡夢,在惡夢中去演練各種狀況,現實發生時我就有可以用的方法,雖然不完全有效或是最佳解答,但至少我練習過或是我嘗試避免錯誤了,這讓我想到奇異博士裡面,古一跟史傳奇說的:你能成功不是因為你渴望成功,你只是害怕失敗。我想我也是害怕失敗的人,但卻算盡一切,依然常常在失敗與痛苦,但我很清楚這就是我自己,同時有許多討人厭特質與不同於他的優點,我明白自己十分脆弱,算計也是躲避受傷的方法,正因為我脆弱,但我寧願受傷也不願運用算計去傷害他人,我會吞下然後當成我蛻蛹的動力,我會等著,等痛剝落,等我的不同就此蛻變,並且希望能展翅高飛。
   我覺得潛移默化下,多閱讀書籍,就能找到自己的力量與道路,正如我洋洋灑灑自以為式的寫了自己的應對方法,讓自己找到我自己到底是什麼人,這是我自己都很訝異的能力,但受益良多,就算每個念頭或是想法不是百分之百善良或謙虛,但我至少可以堅守不要傷害他人的信念,不去壓迫他人,時時刻刻都帶著在大學時課堂上老使給我們最佳的能力,能有觀察與反思的能力,做錯事也能發現自己錯了,而不是盲目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情而變得冷血殘酷,面對自己才能夠看清楚自己,遇到以前同學或朋友時,他們總說我突然變了,我不知道我哪裡變了,但我清楚知道,我有在成長,並且渴望變得更加強大與茁壯,形成自己內心的城牆,就可避免他人評價的侵犯,保護自己的脆弱,別忘了開放城門,讓自己珍惜與希望守護的人事物進到城內,足已。


你也是覺得生活痛苦?覺得受他人評價很痛苦?希望我的故事有幫到你,讓你也能享受擁有屬於自己安全的城牆。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社會工作師怎麼考?!



HI!大家好,我是茶米。
社會工作師,想必是許多社會工作學系的大學生一畢業就需要面臨的一項考試
茶米我也是,幸運的是,我在考了五次後成功在第一榜單上榜,所以前面四次分數都相差零點幾,那種糾結與絕望無奈真的讓人很討厭,因此為了幫助認真準備與極度希望考上的伙伴們,與其我一個一個回應學弟妹的私訊與建議,乾脆寫一篇我自己的小密籍來幫助大家更容易準備考試,之後將陸續更新各科目讀書訣竅與小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正在與考試制度苦戰的伙伴們。

社工高考科目:
    
◎1.國文(作文60%、測驗40%)
◎2.社會工作
◎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4.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5.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6.社會工作管理
◎7.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之後會逐單元去每個複習方法與準備分享,如果有對於各科目棘手與挫折的伙伴,可以留言,我會在撰寫那個單元時,寫上我自己的解決辦法供參考。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環保吸管到底該不該用?!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關於環保吸管的批評,在網路上很有名,標題是:環保吸管?救了海龜!卻殺了北極熊!


  我很不認同這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從吸管的材料來看,從原料投入到製程,再到產出,玻璃與不鏽鋼皆需消耗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的投入,只會消耗地球的資源,同時造成溫室效應惡化;再者,石油原油的開採為我們日常所需,並不會因為不用塑膠而減少,但玻璃與不鏽鋼的需求卻可能因為這樣而開挖礦山(也有可能採用回收),從礦山的挖角、運送,同樣的數量吸管,在運送過程中所需要消耗的燃料玻璃與不鏽鋼也高出很多,在碳足跡上必定會多出很多。
  文章提到:『許多消費者或自認環保愛地球的人,認為買玻璃吸管或是不鏽鋼吸管是一種愛護地球與保護海龜的表現,但這樣的假環保,只是消耗更多的能量,讓地球負擔更大,這樣的環保對地球或是海龜毫無幫助,請別為了銷售玻璃與不鏽鋼吸管而消費海龜,這種正義太自以為是,市面上的玻璃吸管與不鏽鋼吸管大多會附贈洗滌裝備,請記得這也是塑膠,還有業者在產品上附贈用來割開手搖飲料封口的刀片這也是塑膠,同樣的,這樣的的塑膠刀片也是有機會到海龜的鼻子或胃裡。』
  我覺得酸民分層級,但不一定是為了酸而酸,也可能是觀點不同或是只看一方面就劈頭攻擊與批評,舉我自己經驗,我會用316的金屬製吸管,從大學一用到現在了,我覺得不錯用,平常喝開水配合冰霸杯,裝飲料喝冰水,都很方便,這篇類似文章很早就看過,但我很不認同,畢竟若是要用上述能量消耗等等的說法,那人們的金屬湯匙、刀叉、碗筷等各種物品都不能用金屬或是玻璃等材質了,用樹葉來包最環保?
  我比較認同網路上也有人提到,好好使用,並且使用持續時間上長久使用,長遠效益是更好的,上面單純用能量消耗或是單方面觀點來看事情,根本陷入套套邏輯的謬誤中。
  
所以對我而言,環保碗筷、環保杯、環保吸管,我都覺得很好用,也陪伴我多年,幫我在外省下不少不必要的塑膠消耗品,若要比較,那位高談闊論的筆者連騎機車開車都不行,甚至更不應該浪費能量發這種文章與使用手機,智慧手機更加消耗能量,應該回歸到以前舊型3310的手機時代,可以數天才充電一次,現代生活上許多生活製品的材料都更加恐怖與耗能,所以在我看來,寫出那篇文章的人才是最自以為是的,自以為用自己的觀點看世界,但也錯失了想討論的議題與重心,真的很可惜。

  
所以,我依然會推廣使用環保餐具與環保吸管,能長久使用不亂浪費,對我而言就是好方法,不然要嚴格說起,大家都不能吃任何外賣,最好一群人一起煮大鍋炒最省能源,也不能使用冰箱,因為很耗能,裡面的冷媒也是傷害地球,順便一提,上面也有人提到"石油的開採為我們日常所需並不會因為不用塑膠而減少"這邏輯問題,我也是覺得這句話亦是套套邏輯,若是這樣不會減少,那許多國家推動減少塑膠的政策與法律意義是?舉例:法國於20168月通過環保新法案,禁止全國使用塑膠碗盤與餐具,法案將於2020年生效。參考(France Bans All Plastic Dishware Starting in 2020)的報導,根據英國環境署2011年的報告,布質購物袋需要使用131次才能抵銷使用一次性塑膠袋造成的環境衝擊。所以如果是跟風去使用一兩次就丟著,那樣就是會造成環境更多問題,但若是有使用次數夠多,那就可以抵銷環境衝擊,因此要看,大部分的人買了之後,使否有常常使用,來評估『單方面』效益,不過在我觀點,很多人家裡湯匙一定不只有一支,也不會天天只用同一支湯匙或是碗筷,那樣買很多餐具放在家裡的人若按照『單方面』效益來看一定不符合環保,但長遠來看與『多方面』來看呢?我覺得就高下立判了,因為這世界不能用『單方面』去考量事情,地球環境破壞也不只單一面向,不然從某種『單方面』來看,幾次的世界大戰造成人類大量死亡或是黑死病等等,反而是讓地球更加有喘息機會,減少人類太多的好事呢!但這樣的邏輯正確嗎?
  
單純爭論要數據支持,單純也只是一個單面向呀,環保的碗筷要水洗,人們家庭用水的耗能?製造塑膠的耗能?處理塑膠的耗能?更何況人們心中價值不同,要如何衡量你的看法最環保,我的看法最愛地球?跟哈佛的鐵軌問題一樣,只是思辯過程而讓我相信這麼做是正確的,一定有人會不同,更何況,引用數據會不會變成,從生物學系觀點來看,數據是XXX,從材料工程學系來看,數據是XXX,從社會學系來看,數據是XXX,更何況數據還能質疑數據的可信度,信效度如何,具有代表性嗎?還是有其他研究中的實驗偏誤可以去質疑,感覺就是沒人可以說誰才是真理。
  
所以我只知道,我相信這永遠吵不完,我們打字耗能說不定更高,這沒有所謂的真理呀,只有我們問心無愧的珍惜生活,認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愛護地球,就是最好的方法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並且不會因為他人而簡單左右我的信念。


  題外話:淺談心理衛生
我想心中的信念與觀念影響了人看事情的觀點與態度,我覺得當自己心理有健全的自信與自我認同時,才能毫不害羞的發表自己看法,以前我看法不會那麼多,可能會單純思考到,這人怎麼那麼討厭等等,隨便就用單方面否決他人的努力,在我思考對方為什麼會如此時,我認為他自己在文章中口口聲稱他人使用環保餐具是自以為是的狀態下,讓我一直回想起,難道酸民或是網黑,真的都只是嫉妒或是自卑嗎?有沒有可能酸民也是在極度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下去攻擊他人?而沒發現自己的自以為是?讓我反思到,我現在的思考邏輯,有沒有更加完善,還是又只是另一個自以為是的人?心理衛生對於人,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攻擊自己?你和自己處的好不好?

自己的別人的關係從自己跟自己關係就可以看出來。


  回想自己的生存經驗,我覺得真的很貼切也很重要,我覺得自己從以前一直是一個很愛攻擊自己的人,不過到現在喜歡看些黑暗風格的東西,也許也是一種轉移或是改變,喜歡看末日求生的人們,看到人們之間不信任與掙扎,覺得特別真實也血淋淋,但有時又覺得現實好像沒有高壓事件的狀態下,也不會讓人們為了自己求生而做到如此地步。因此課堂討論了酸民的議題,我也一直好奇為何會有人躲在網路後去攻擊他人,並且損人,想起一句我在網路上看到很有意思的談話,某個網路媒體老闆因為沒有辦法滿足員工的期待,而在前員工離職後,被前員工攻擊與批判,但老闆花了點時間與機會,在網路直播中說出自己看法,但在我眼裡,那個老闆原本要哭的狀態下,我心裡總是想著,哭就哭吧,沒有人是堅強的,然而,那個老闆的老婆卻在直播中打電話進去,告訴那位老闆,不能在鏡頭前哭,因為哭,就會太多了。我一直在想這個情境與狀況,姑且不論誰對誰錯,但是哭的行為,確實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攻擊與批判,甚至變成是矯情或討拍的情形,也可能導致有道理的一方變成是單純的無理取鬧的情緒勒索?哭與不哭的行為在大眾的心裡影響如此之大,不哭不示弱反比較不會遭受酸民群起攻擊,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好奇,現在社會,哭的不允許已經不軟弱的象徵,而是變成另外一種討拍或是博取同情的既定象徵?以前常看到哭泣的人,就會萌生同情與關注,但在病態的社會風氣下,漸漸的這樣的行為開始有了負面連結,也讓我覺得哭泣是必須很隱諱與不可見人的行為反應,心中不免有些五味雜陳。

題外話:淺談心理衛生
我想,要當一個不攻擊自己的人,是需要自我探索與勇氣的,而當我們一直苦惱於人際關係時,也許可以回頭找找看,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相處的如何?你也是個與自己相處起來快樂的人嗎?

青少年問我說:為什麼生活有這麼多痛苦?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評價我?

  青少年 問我說:為什麼生活有這麼多痛苦?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評價我?    我在課堂上聽到許多學生的痛苦是上課與成績時,我很訝異也很不能接住他們的痛苦,縱使我很認真的表露出同情或是同理意味,對我而言 ,成績他們看得很重要,專業知識看得很重要,我以前也這樣認為 好像家...